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KBAs)识别研究工作完成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准确判断国家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Key Biodiversity Areas,KBAs),可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与原真性保护、生物资源管理、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与提升、科学研究与自然教育等奠定基础,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
为精准掌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KBAs,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于2022年委托海南大学杜彦君团队,以吊罗山为例研究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KBAs)识别研究,首开中国国家公园KBAs研究先河。
该项目针对高等植物(海南大学杜彦君研究员)、大型真菌(海南大学丁琼副教授)、两爬动物(海南师范大学汪继超教授)、鸟类(海南师范大学梁伟教授)、兽类(四川林业科学研究院刘少英研究员)等多个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先保护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应用IUCN全球KBAs标准,识别吊罗山KBAs,评估优先保护区域,为精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该项目有助于合理分配国家公园内的有限保护资源,提高保护效率,有助于发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存在的保护空缺区域,能更具体地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及其他国家公园全面开展KBAs识别提供技术支撑和规范化与标准化案例。
图1:项目组成员野外工作状况。
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中的物种名录的地理分布格局,该项目在所调查的吊罗山195个样地中,共记录到67种优先保护植物,占所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植物物种的65.05%。当优先保护物种≥4种时,识别为KBAs的样地占比57.44%,当优先保护物种≥5种时,识别为KBAs的样地占比40.00%,当先保护物种≥6种时,识别为KBAs样地占比25.64%。在吊罗山8个管护辖区中,白水管护辖区、新安管护辖区和南喜管护辖区具有更高的保护价值,对整体KBAs识别结果的贡献率超过70%。
图2: 基于优先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吊罗山KBAs
该项目还从大型真菌与植物两大类群,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热点与保护空缺区域进行了识别。基于2013−2022年期间在海南岛进行的大型真菌和植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获得的物种名录和分布信息,及GBIF公共数据库资源,该项目筛选出受威胁或需优先保护的16种大型真菌和45种植物。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每个目标物种在国家公园内的适生区,评估国家公园对真菌和植物的保护成效和空缺。
图3: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型真菌、植物及两者综合物种多样性热点区域
结果发现,大型真菌热点区域总面积约271.9km²,被国家公园覆盖的热点区域面积为214.8km²,占比79%,这些热点区域有92.9%(199.6km²)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覆盖。植物热点区域总面积约为889.0km²,分布在国家公园内的面积为793.3km²,占比89.2%,这些热点地区有87.7%(695.7km²)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覆盖。
该项目已整理形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识别技术方案》,在《生物多样性》《热带生物学报》发表2篇学术论文;在吊罗山等地培训了多名护林员参与KBAs识别与调查工作。
该项目首次尝试了在中国国家公园范围内进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识别研究,突破单一类群评估局限,整合植物、大型真菌、鸟类、两栖爬行类和兽类五大关键生物类群,构建基于IUCN全球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多维度识别指标体系,为我国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识别提供了有价值的范式。该研究结果验证网格法在国家公园KBAs识别中的适用性,可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域及其他国家公园开展同类工作提供方法参考,推动中国国家公园精准保护和管理。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内KBAs识别案例,该项目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管理实践,有助于支持珍稀濒危物种保育、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服务功能、宣传教育、数据共享等具体行动,为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三区一中心”和中国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昆蒙框架”提供科学依据。
供稿人:杜彦君
审稿人:陈炀
审核人:任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