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宣教
意义重大!《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研究报告发布
海口网9月5日消息(记者伍凤妹 摄影报道)“所有长臂猿物种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其中包括海南长臂猿在内的 5 种物种被认为是极度濒危物种。”9月5日下午,在海南长臂猿喜添婴猿中国海口-法国马赛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发布了《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已从1980年代的7-9只增加到现在的35只,这对于全球20种长臂猿乃至灵长类保护工作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发布会现场。伍凤妹 摄
报告撰写由14位国际专家,来自于差不多十个国际组织共同参加,报告总结了过去四十年在保护海南长臂猿方面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海南长臂猿的四点保护模式。
据介绍,海南长臂猿是海南最重要的旗舰物种,也是海南岛的标志性物种,海南长臂猿之于海南,犹如大熊猫之于中国。 海南长臂猿是名副其实的“海南大熊猫”。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已从1980年代的7-9只增加到现在的35只,这对于全球20种长臂猿乃至灵长类保护工作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报告中可看出,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法律进行有效保护、国内外科学家和保护团体进行呼吁宣传,科学界致力于研究海南长臂猿的行为生态、生理习性,生活在保护区周围的人们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了解和保护等,都是海南长臂猿成果保护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看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尤其是科学界的携手努力至关重要。
据发布会发布,报告对长臂猿栖息地热带雨林的保护管理有重要参考作用。长臂猿是树栖灵长类生物的典型代表,离开了森林无法存活,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的破坏和森林的丧失,造成了其易于灭绝。由于中国重视热带雨林保护,使得濒临灭绝的海南长臂猿有了恢复的希望。为了保护海南长臂猿,海南于1980年建立了面积约21.39平方公里的霸王岭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霸王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66.26平方公里;同年,海南长臂猿也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保护剩余的热带雨林,海南也早从1994年就禁止商业采伐。到了2003年,保护面积再次扩大到299.80平方公里。2000年,天保工程一期开始在海南实施, 伐木工人转变为护林员,同时也改善了周围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2003年的长臂猿大调查发现仅剩13只长臂猿存活于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此外,从报告中可看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前提,热带雨林里丰富的生物资源需要持续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的一种最重要的保护形式,可以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原真性保护。海南以国家公园的方式全面保护热带雨林值得重视和借鉴。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骆清铭介绍,本次马赛大会上发布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赛大会能够将发布报告列入正式议程,一是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国际权威顶级机构对海南长臂猿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充分认可;说明了中国对海南长臂猿保护采取措施是有效、有力的,让国际社会看到了极度濒危物种恢复的希望;同时也表明,海南长臂猿保护经验在国际上具有可推广的意义。二是说明中国在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有了进一步的话语权,特别是在长臂猿等珍惜物种的保护领域,亦表明中国在长臂猿保护这个领域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另外,当今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丢失的重大危机,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成功案例是中国对世界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奉献的中国智慧。